你的位置:168飞艇开奖官方网站 > 新闻动态 >


志愿军侦察班抓到一位南朝鲜营长,政委看后瞪大眼睛:怎么是你?

发布日期:2025-03-09 05:06    点击次数:67


世人皆知朝鲜战场上的剧烈厮杀,却鲜有人知晓这场战争中还藏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1951年初,志愿军正在向汉城发起猛烈进攻,一天深夜,38军114师341团政委张镇铭带领疲惫的战士们在一间茅草屋里休整。谁知第二天一早,侦察班就抓到了一名穿着美军大衣的"俘虏"。当张政委闻讯赶来时,却惊讶地发现,这名俘虏竟然是自己昨晚的"室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南朝鲜营长又为何会与我军政委同处一室?

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1951年初的朝鲜战场上,战事正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的志愿军已经完成了第一、二次战役,成功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彭德怀元帅下令全军向汉城发起总攻,这是一场关系重大的战役。

38军作为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担负着进攻汉城的重要任务。这支部队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他们是东北野战军的老底子,在辽沈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当年他们在四平街一战中,创造了以步兵对抗装甲部队的战例,让国民党的精锐装甲部队铩羽而归。

进入朝鲜战场后,38军延续了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优良作战传统。第一次战役中,38军在云山地区设伏,一举歼灭了美军"空降第187团"的主力。这支美军部队号称"飞虎团",是麦克阿瑟的王牌空降部队,但在38军面前却折戟沉沙。

可是在第二次战役后期,38军却遇到了一个小挫折。军长梁兴初在围歼美军"黑人团"时过于谨慎,让这支部队从包围圈中逃了出去。彭德怀元帅得知此事后,当场拍案而起,扬言要枪毙梁兴初。

这件事对38军将士的刺激很大。第二次战役结束后,38军上下一心,在清川江边又接连打了几场漂亮仗。他们采用"分散搜索、集中歼敌"的战术,多次伏击并歼灭了美军的补给部队。

这些战果传到彭德怀元帅耳中,他非常高兴,特意给38军发来了嘉奖电报。在电报中,彭帅称赞38军是"万岁军"。这个称号在志愿军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表明了38军的战功,更是对这支部队的极大鼓舞。

1月4日,38军接到了进攻汉城的命令。按照作战计划,38军将与50军一起,从汉城西北方向发起进攻。这次进攻采用了一个大胆的战术:让部队分散开来,以营连为单位向汉城推进。

这种战术源自东北野战军的老传统。当年在四平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就是靠着这种"化整为零"的打法,把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搅得晕头转向。现在到了朝鲜战场上,这个打法又派上了用场。

38军的各个营连按照预定路线向汉城挺进,他们避开了敌人的主力,专找薄弱环节突破。美军的航空侦察发现志愿军的行动时,已经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了。

在这样的战局中,38军114师341团的政委张镇铭带领着一支部队,正向着汉城的方向快速推进。他们已经连续行军了三天三夜,即将抵达预定的集结地点。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正在等待着他们…

二、夜宿茅草屋的奇遇

1951年1月4日深夜,朝鲜半岛的寒风呼啸而过。114师341团的战士们已经连续急行军72小时,他们的军装上结满了白霜,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

张镇铭政委带领的这支部队此时正处在距离汉城约30公里的地方。按照军部的命令,他们需要在天亮之前赶到指定地点,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可是战士们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再这样行军下去恐怕会影响明天的战斗。

就在这时,一个侦察兵向张政委报告,在不远处发现了一片树林,林子里还有几间完整的朝鲜式茅草屋。这种茅草屋是当地百姓的传统住所,由于战火的原因,这里的居民早已经疏散,留下了不少空置的房屋。

张政委立即派出一个班的战士对茅草屋进行仔细搜查。搜查完毕后,战士们报告说屋内并无异常。于是,张政委决定让部队在这里短暂休整几个小时。

茅草屋虽然简陋,但好歹能挡住刺骨的寒风。战士们按照战时纪律,在屋外布置了三层警戒圈。每个岗哨都有两名战士轮流值守,每隔一小时换岗一次。

屋内的地上铺满了干燥的稻草,这是当地百姓留下的过冬储备。战士们躺在稻草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有的甚至发出了响亮的鼾声,这是连日来疲劳的最好证明。

张政委检查完外围的警戒工作后,回到茅草屋准备休息。屋子里已经躺满了熟睡的战士,只有里屋还有一些空间。他走进里屋,地上堆着一大捆茅草。

张政委正要搬开这捆茅草,忽然看到下面似乎有个人影。借着窗外的月光,他看清楚那是一个穿着美军大衣的人,戴着大檐帽,帽檐压得很低,似乎正在熟睡。

在当时的战场上,美军的军大衣是各部队都在使用的装备。特别是志愿军的高级军官,很多都穿着缴获来的美军大衣,因为这种大衣不仅保暖,而且防水性能很好。

张政委看到这个身影,立即想到了114师的参谋长郭世杰。郭参谋长经常穿着一件美军大衣到处跑,而且身材和眼前这个人差不多。由于过度疲劳,张政委也没有多想,就在旁边躺下了。

这一觉,张政委和战士们睡了将近四个小时。凌晨三点,执勤的哨兵按照预定计划叫醒了全体人员。战士们迅速整装,准备继续向预定地点进发。

张政委看到"郭参谋长"还在熟睡,考虑到师部机关人员不用像作战部队那样赶时间,就没有叫醒他。带着部队悄悄离开了茅草屋,继续向汉城方向进发。

谁也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决定,却引发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后续故事…

三、敌我阵营的巧合

在朝鲜战场上,军装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1950年入冬以后,志愿军缴获了大量美军物资,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美军的M-1943野战大衣。这种大衣采用橄榄绿色防水帆布制成,内衬保暖棉絮,不仅御寒效果好,而且经久耐用。

起初,这种大衣只在志愿军高级军官中流通。彭德怀元帅就曾下令,将缴获的美军大衣优先分配给各军、师的指挥员使用。这个决定很有道理,因为指挥员需要经常在野外观察地形、研究战局,一件御寒的大衣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在南朝鲜军队中,美军大衣更是标配装备。自1949年起,美军就开始向南朝鲜军队提供大量军事援助。每个南朝鲜军官都配发了一件美军大衣,这在当时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但这种装备上的相似,却给战场识别带来了不少麻烦。1950年12月,志愿军42军就遇到过一个有趣的情况。他们的一个营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一支同样穿着美军大衣的部队。双方还互相打了招呼,直到说起话来才发现是敌人。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的一个连队就曾经错把穿着美军大衣的志愿军侦察兵当成了自己人。等他们发现不对劲时,已经被志愿军包围了。

正因为这样,志愿军很快就总结出了一套识别方法。首先是看帽子,志愿军统一使用棉帽,这种帽子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式样,帽檐较软,而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则使用硬檐帽。其次是看靴子,美军的军靴是棕色的,而志愿军大多穿着黑色胶鞋或布鞋。

但在夜间,这些细节就不太容易辨认了。特别是在东线战场,气温经常降到零下30度,战士们都把帽子压得很低,围巾裹得很紧,就更难分辨了。

为了避免误伤友军,志愿军还规定了一套暗号。每天晚上都有专门的联络员,把当天的暗号送到各个部队。如果遇到不能确定身份的人,就要先问暗号。

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定,却在战场上救了不少人的命。但即便如此,仍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就像张镇铭政委遇到的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个误会,实际上却反映了当时战场上复杂的装备情况…

四、身份揭晓时刻

1951年1月5日清晨,38军114师341团的临时指挥所内正在举行战前会议。张镇铭政委正在布置接下来的作战任务,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

几名侦察班的战士押着一个穿美军大衣的人走了进来。这个人双手抱头,戴着一顶美军军官帽,帽檐压得很低。当张镇铭抬头一看,顿时愣住了——这不就是昨晚在茅草屋里被他误认为是"郭参谋长"的人吗?

原来,341团的侦察班在完成侦察任务返回时,也选择了那片树林休整。他们进入茅草屋时,发现里屋的茅草堆里藏着一个人。侦察班长李国柱是东北老兵,打过多年游击战,经验十分丰富。他第一眼就注意到了这个人的帽子。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便穿着缴获的美军衣物,也绝不戴美军的帽子。这是因为帽子是最容易辨认的标志,志愿军都戴着自己的棉帽。当时就连彭德怀元帅,也只穿美军大衣,却戴着中国军帽。

李班长立即让战士们包围了茅草屋,然后走进去用朝鲜语喊话。那人听到朝鲜语,立即用流利的朝鲜语回答。经过一番审问,原来这个人是南朝鲜军队第6师第2团的一名营长。

在前一天的战斗中,他的部队被38军突然袭击,死伤大半。他带着几个警卫员突围时又遇到志愿军的火力封锁,最后只剩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他在雪地里跋涉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找到这间茅草屋准备休息。

就在他刚躺下不久,张镇铭带领的部队就来了。当时他吓得不敢动弹,用茅草盖住自己,希望能躲过这一劫。没想到张政委还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就这样在他身边睡了一觉。

这名营长说,当时他很想趁夜逃走,但是看到屋外的哨兵和屋内这么多荷枪实弹的志愿军战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着等志愿军走后再设法逃回自己的部队。

团部立即派人通知了师部的敌工部门。很快,一位会说朝鲜语的干事来到团部,仔细询问了这名营长的情况。通过审讯得知,这名营长叫金永泽,1943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来加入了南朝鲜军队。

更让人意外的是,金永泽还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南朝鲜军队在汉城西北方向的防线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空缺,他们的主力正在向南撤退。这个情报对38军即将展开的进攻行动具有重要价值…

五、战后的不解之缘

金永泽的情报为志愿军攻占汉城立下了汗马功劳。1951年1月6日,在得知南朝鲜军队防线空虚的情况后,38军调整了进攻部署,率先突破了汉城西北部的防线。这一战役的胜利,让金永泽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中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待遇。

根据当时的规定,被俘的南朝鲜军官通常会被送到设在朝鲜北部的战俘营。但金永泽因为提供了重要情报,加上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军事背景,朝鲜人民军决定接收他。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情况。

1951年2月,金永泽正式加入了朝鲜人民军。由于他熟悉南朝鲜军队的作战方式,很快就被任命为一个教导队的军事教官。他将自己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到的战术知识,以及在南朝鲜军队的实战经验,传授给了人民军的年轻军官们。

这个消息传到341团后,张镇铭政委还专门去看望了金永泽。两个人重新回忆起那个不眠之夜,相视一笑。张政委还打趣说:"要不是你把帽子压得那么低,我也不会把你认错成郭参谋长。"

说起郭参谋长,这件事后来在114师可是传为了美谈。每次师部开会,郭参谋长见到张政委就要说:"老张啊,你那天晚上要是仔细看看,说不定就立功了。"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订。战争结束后,张镇铭和郭参谋长都随38军回到了中国。他们的这段经历,被38军军史馆收录,成为了一段独特的战争记忆。

而金永泽则留在了朝鲜。他被调到三八线附近的一个军事哨所,担任观察站站长。这个位置正好俯瞰着他曾经服役过的南朝鲜军队阵地。每当他执勤时,都能看到对面熟悉的军营。

1956年春天,一个特别的机会让金永泽再次见到了张镇铭。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分批撤离朝鲜,张镇铭作为老战友代表团的成员来到朝鲜访问。在平壤的一次招待会上,两人相见甚欢,共同回忆起那段特殊的经历。

金永泽向张镇铭介绍了他在人民军的新生活。他说,每当执勤时看到对面的南朝鲜军营,就会想起那个雪夜里的茅草屋。如今他已经在朝鲜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但那个夜晚的经历,却永远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这段往事虽然发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因为其中的巧合和人性的闪光而显得格外动人。它不仅记录在38军的军史馆里,也被收录进了朝鲜人民军的历史档案中,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生动注脚。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